持續(xù)高燒,頭痛欲裂,臥床不起,渾身酸痛……
陽過一次之后,有了陽之初體驗,才能真切感受到貌似平淡無奇的文字背后,到底意味著些什么。
有了親身體驗,終于確信一件事:新冠病毒,即便毒力明顯減弱,但真的不是普通感冒。
必須承認,但凡有可能,我絕不會讓家人“早陽早好”。
瀏覽新聞,看到山東堅持“把握節(jié)奏、控制進程、拉平曲線、推后峰值”的十六字方針,頗有感觸。
這十六個字,大概意思就是,就算感染終究不可避免,但能晚一天感染,也要晚一天感染,把感染曲線拉平,把感染峰值推后。
想想看,防疫三年來,國家采取嚴格的防控措施,實際達到的正是推后峰值的效果。奧密克戎變異株致病力和毒力明顯減弱,流行峰值來得越晚,健康威脅程度越低,重癥、病亡概率越小。
防控政策優(yōu)化調整的大背景下,為什么還要拉平曲線、推后峰值?
一方面,當然是要防止醫(yī)療資源擠兌。
別以為感染的陽性患者絕大多數都在居家隔離就高枕無憂,防疫政策優(yōu)化調整之初,北京的120救護車每天被呼喚3萬多次,是此前的6倍,發(fā)熱門診患者更是猛增了十幾倍。
某些地方的兒童醫(yī)院里,發(fā)熱門診排隊的場景,已經有些讓人觸目驚心了。
扎堆感染,患者可能得不到必要護理,重癥監(jiān)護病房更有可能不堪重負。
另一方面,則是要讓準備來得更加充分一些。
退燒藥是陽性患者的必備藥。買不到退燒藥,發(fā)熱病人的痛苦會增加很多倍,甚至可能出現難以承受的嚴重后果。如今,藥物短缺情況一定程度上還存在,感染峰值推后,這個問題應該能夠解決。
要準備的又何止是藥品呢?醫(yī)療系統(tǒng)需要時間準備,農村居民、老年人等群體也要時間準備,趕在感染高峰到來前,該接種疫苗的要抓緊時間接種。
各行各業(yè)其實都需要時間準備,因為疫情對社會的沖擊是方方面面的。
快遞、外賣等等行業(yè),都有可能就此癱瘓。很多公司不得不臨時關門。
有些損失外人也許看不見,但對當事人來說,可能是無法承受的。
扎堆兒一起“陽”,面臨的后果很可能是復不了工,或者是無工可復。
很多人不怕“陽”,但真的很怕養(yǎng)不起家。
所以,采取優(yōu)化措施,積極作為、有效作為,延緩感染峰值到來,依然非常有意義。
少一人感染就是成績,遲一天感染就是盡責。
拉平曲線、推后峰值,是真正負責任的做法,也是對社會有益的做法。
陽過之后,你應該不會盼著別人“早陽早好”,如果你真的關心他,就像關心家人那樣的話。
來源:“齊心魯力”微信公眾號